

据《恩平市志》记载,歇马举人村在恩城东10公里,是圣堂镇的一个自然村。元朝至正(公元1341〜1368)年间建村,至今六百多年。歇马村临锦江而立,整个村场呈罕见的“马形”结构,成雄马饮泉形状;锦江河从上而下直冲马头,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流,发出类似渴马饮水的声音——“歇马饮泉”便由此而来。古村码头旁还书有“歇马饮泉”四个大字,歇马举人村也因此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功名之乡”。
歇马村在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之后又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国家生态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AAA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歇马村俯瞰图 何镇宇摄)
励学风气成就人才辈出
歇马村是远近闻名的举人村、人才村。明清时期,歇马学子考取功名或有官职的有680多人,从九品至二品的官员有430多人,其中获举人以上功名的有285人。故此一直被人们尊称为“举人村”。
(开笔礼 歇马举人村景区供图)
走进歇马村,处处都透露出“励学敦行”的气息。其中敦睦堂是歇马村现存最大的祠堂,藏着歇马人世代相传的祖训: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相传歇马一位先祖梁抚民,将钱借给村外的无赖,只留下一张字据作为凭证。后来,无赖篡改借条,反诬蔑梁抚民欠他的钱。此事让梁抚民明白,没有文化就会被人欺,于是立下家训:“家里就是穷到用笔筒装米做饭,我也要供孩子读书!”
(敦睦堂 黄福强摄)
“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歇马梁氏深知“家风之盛在人才,而人才之兴必殷培育”,从此重教兴学成为了歇马梁氏的传统。
歇马励学制
歇马的励学风气的形成不仅是以家训为基,还得益于其独创的“奖学金”制度——励学制。歇马励学制起源于明代,又称“学谷制”,按照规定,从公田的地租收入中拨出经费,设为“学谷”,此制度称为“学谷制”,这是歇马人鼓励学子立志进取、读书求功名而独创的奖学制度。2009年,歇马励学制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缉熙堂 歇马举人村景区供图)
(励志台 歇马举人村景区供图)
据歇马村史记载,恩平歇马励学制有三部分内容,公田、义塾、“吃学谷”。
即以歇马村公有田地的地租收入作为经济支撑,在村中兴办义塾学堂。凡族中弟子,不论富贵,除免费读书,还将获得足够学子全年伙食的“学谷”1箩(相当于30公斤),这便形成了歇马村特别的励学制度,学谷制。不仅如此,若是日后村里的孩子考取了秀才,每年还能拿到“学谷”12箩;考取举人的话,便增加到24箩,并且可以享受终身。不要小看这24箩谷子,这在当时基本上可以解决一个家庭一年的吃饭问题。科举制废除后,原来的秀才、举人继续领取“学谷”。
这种励学制度的施行,解除了不少家庭的后顾之忧,并且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带动了整个村子的读书风气,从那以后,歇马村尚学之风愈盛。
新学制出现后,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仍可享受“学谷”。直到1949年进行土地改革,这实施了500多年的制度才被取消。新时期的励学已由“学谷”改为货币,改革开放以来,旅外乡亲以及国内热心人士共同捐资设立了奖教和励学基金,对教学显著的优秀教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
(孔圣坛 歇马举人村景区供图)
为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提高歇马励学制的励学治教价值。2023年,五邑大学与恩平市教育局、恩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圣堂镇人民政府、恩平歇马举人村旅游区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恩平歇马学院。这是五邑大学党委与恩平市委合力推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的一项重要成果。
供稿单位:恩平市档案馆(恩平市党史市志办公室)
资料来源:
1、恩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恩平市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
2、恩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恩平年鉴(2007-2010)》,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3、恩平发布公众号:走出285名举人,它是江门最有“才”的古村
https://mp.weixin.qq.com/s/IYPtMV8EUNf7X7gXlusAZA
4、恩平发布公众号:非遗里的恩平丨歇马励学制
![]() |
手机网页端 |
主办单位:江门市档案馆 查档电话:0750-3272218 邮箱:jmsdag@jiangmen.gov.cn | |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EL:400-183-6868 FAX:0750-3973004 | |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02492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