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龙佐(1234年--1316年),原名戚朝柄、字龙佐、号延光,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戚龙佐与其弟戚龙祐于宋朝末年入粤,其后代繁衍至粤(广东)、桂(广西)、琼(海南)三省。据经注册成立的“广东开平马冈涧渡村和谐乡亲联谊会、涧渡村龙佐祖裔戚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广东廉江欧家戚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等统计,现分布在粤、桂、琼三省的戚氏支系有150多条村,其裔系子孙人口约60000人(未统计旅居国外人数),戚龙佐是戚姓人公认的 “戚姓入粤人文始祖”。
戚龙佐像
据《广东开平涧渡村龙佐祖裔戚氏族谱》记载:戚龙佐出生于南宋端平元年甲午,祖籍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出身名门望族,七代先祖为北宋驸马都尉镇北将军戚骏升,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是他裔侄孙。
新修《广东开平涧渡村龙佐祖裔戚氏族谱》
戚龙佐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八岁通六经,相貌英伟。1256年(南宋宝祐四年)参加宏词科以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中榜,在集英殿上宋理宗问戚龙佐 “何谓仁政”,戚龙佐回答“臣以弘济天下,顺应民心,渐进于理”为仁政,得到宋理宗赏识,分别授封为掌翰林记室、秘书监(正四品)、端明殿学士 。
时值南宋动荡,刚正敢言的戚龙佐因上表反对宦官董宋臣提出朝庭迁都建议、对权相贾似道当时施行的“打算法”、“公田法”等措施提出不同意见遭排挤和打压。
道光年间编修的《涧渡村族谱》
宋理宗为保护戚龙佐,调派他到四川顺庆府任知州。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使四川当时重要的军事动态和地方奏折文书等能及时向朝庭传递互通。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七月元军发起“取蜀灭宋”战争入侵四川,蒙哥亲率主力沿嘉陵江而下。同年十二月,为顺庆府英勇守城的骁卫将军段元鉴被杀,戚龙佐临危受命指挥将士英勇抗敌,终因元兵势众,顺庆府沦陷。戚龙佐拒降受官,并急写奏章快马上报朝庭,多次机智地躲避了元兵追杀,乔装商人保护夫人李氏与襁褓中幼子及家眷撤离顺庆府,以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向南迁移,经梅关古道来到当时嶺南的“商业重镇”南雄珠玑巷,会同弟戚龙祐(广西平乐府同知,为崖门海战运粟济宋的运粮官)一起迁居新州(现在的广东新兴)。
戚龙佐经历亡国的悲惨,前后近20年的颠沛流离辗转两千多公里来到开平涧渡村开基创业。在宋亡后,戚龙佐深自晦匿,把原名戚朝柄改为戚龙佐,并把两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更改为积一、积二。戚龙佐在北潭族梁旺一等邻村乡贤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景文学堂”办教育,慕名求学者不远数百里,讲习诵经,人文荟萃,成一时之盛,事闻州府,送匾嘉奖,学生中进士的就有2人。明初,学堂受到严重破坏,渐没落。戚龙佐为当地推行了“礼、义、仁、智、信”的儒家思想教育,定立了宝贵家训:“慎终如始,节义难移”,自元朝后的文章纪年只写干支不写年号。
戚龙佐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提倡君臣修身与治国并重的重要性思想。参与好友王应麟编修蒙学经典《三字经》,著有纪实文学著作《临川纪闻集》失传、诗有《篱罩抒怀》、故事《格井知泉》等,在广东开平有《戚龙佐文化纪念馆》。戚龙佐卒于1316年(元朝延祐三年),墓在开平马岗。
(作者简介:高平,知名文化学者,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
手机网页端 |
主办单位:江门市档案馆 查档电话:0750-3272218 邮箱:jmsdag@jiangmen.gov.cn | |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EL:400-183-6868 FAX:0750-3973004 | |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02492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