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档案馆二维码
历史沿革
    
 
转发至:

  江门,原是新会县境内蓬莱山西麓一个临江小墟集,约成于14世纪元末明初时。江门作为地名,始见于14世纪明初黎贞(新会县人)为《江门送别图》所作的序言。明代学者陈献章(陈白沙)曾垂钓江边,留下钓台故址,有江门风月一台收的美誉。到了16世纪,江门已发展成为相当热闹的商品集散地。新会举人李子世在《江门晚渡》一诗中,曾用千艘如蚁集江滨远灯明灭认前村来形容江门夜幕降临时的景色。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颁布迁界令,两次强迫沿海居民向内地迁移,江门属迁界范围,街内所有店铺房屋都被焚毁,顿成废墟。康熙八年(1669),清政府允许部分地区复界,江门人得以重建家园,并将其逐渐拓展成为内河港口。

  江门位于北纬22°35′,东经113°6′,属半丘陵江河水网地带。西江干流从东北部沿边而过,肄水(江门河)则纵贯全境,北接西江于北街,南连潭江于三江。江门虽非沿海,但可经五门(磨刀门、泥湾门、虎跳门、崖门、横门)出海,背靠四邑侨乡,面向省港澳,堪称营商宝地。康熙二十九年(1690)江门港已开通至广州、佛山、肇庆、香山等地的航线23条。乾隆十九年(1754),新会县衙在江门猪仔墟(今余庆里)设置县丞署,在常安坊设千总衙,以实施对江门的管治。

  咸丰四年(1854),江门爆发了红巾军起义,高举反清旗帜,占江门,攻会城,配合佛山红巾军主力围攻广州。这次起义,历时5个半月,终被清军镇压失败。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英签订《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从澳门进入西江的第一个客货停靠站,进出口货物在这里停靠征税,成为西江南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海舶乡船南来北往,洋货土产交相集散,江门港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光绪二十六年,江门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30.34万海关两,占三水关属下4个停靠站贸易总值的71.92%

  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帝国主义逼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将江门辟为通商口岸。光绪三十年,在北街设立海关,由中国海关总务司任命英国人梅乐和(F·W·MAZE)首任税务司(代理),另由两广总督和外事处派1名官员参与海关和外事工作。当时江门海关下辖江门常关、甘竹洋关、甘竹常关,全面负责江门口岸的监管工作。从此,江门成为以河港为主的对外开放口岸,粤西旅客进出港澳的通道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开关当年,江门口岸进出口船舶1.33万艘次,其中英、葡、法、美等外籍船只3495艘次;载货40.51万吨,进出口总值254.14万海关两。由于海关操纵在外国人手里,支配了海关管理权和税款收支权,大量外国鸦片乘机涌进江门口岸,向侨乡倾销,毒害中国百姓。开关后,江门设立了水、陆巡警局,电报局,邮局等机构,开通了人工电报和水陆邮路;英、美、日等国商人在江门开办了火油公司等13家企业,英、美、加拿大等国教会也纷纷在江门开设教堂,传道赠医,江门渐渐成为华洋杂处,商旅辐辏的热土,至清末,江门作为通商口岸已具规模,通往各地的航运线达27条。

  民国初年(1912),军阀混战,江门因其交通方便、商业发达而成为各派系军队争驻的要地。江门口岸的地缘人缘优势吸引了华侨乡亲回来兴办实业,引进现代技术。新宁铁路、江门造纸厂、江门新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江门玲新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遂昌火柴厂等企业先后建成投产;中国银行广东分行江门分号、江门航运局、江门无线电局也先后成立。到20年代中,江门经济已形成规模,对外贸易、商业服务业、交通邮电都创历史新高。据江门海关统计,民国12年江门口岸人出境旅客65万人次,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771.80万海关两,其中进口占84.78%。文化事业受经济发展的推动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发生了变化,新闻业、影剧娱乐业、新学堂、西医诊所(医院)等从无到有逐渐兴办起来,其中教会办的北街仁济医院由于设备技术较为先进而成为邻近各县的医疗中心。市场商业化引动了烟、赌、娼等黑道生意也兴旺起来,黑社会势力随之逐渐扩张,毒化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

  民国14(1925),广东省国民政府批准江门为省辖市,适逢国民党和共产党实行合作期间,江门成为五邑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中心,罢工浪潮此伏彼起。民国16年,·一二事变后,江门国民党军政当局大肆拘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工农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民国20年,广东省国民政府撤销江门省辖市建制,改属新会县第十二区辖镇,但江门仍是通商口岸和重要商埠。在民国1822年间,江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房屋建设,开辟与拓宽街道,修筑地下水道,安装路灯,沿街兴建了一大批26层带骑楼的商住楼,建成了10多个整齐划一的住宅区,使江门市容大为改观,市场更显繁荣,有小澳门之称。其时交通运输发达,形成以水路为主,铁路、公路为辅的运输网络,仅江门至香港每天对开客轮6艘,江门港成为广东省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内河港。金融行业蒸蒸日上,设有5家公立银行、4家私营商业银行、50多家银号(钱庄)10多家当押店铺和保险代理机构,分别办理江门、新会、高明、鹤山、中山等地的金融业务。江门海关在民国21年的管辖范围扩大至广海、石岐、阳江、崖门、水东、三峡海、电白、博贺、都斛、闸坡、北津口等分卡或分所,但进出口贸易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及日本加紧侵华的影响,渐趋衰落,民国25年进出口贸易额降至197.39万美元。民国28年起日军侵占江门近7年之久,百业萧条,进出口贸易几乎陷于停顿,饥荒频年,米价腾贵,人口严重流失。民国349月江门光复后,工商业渐次恢复和发展,先后开办了电池、玻璃、制糖等轻工企业,国内商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影院舞厅、赌场妓寨等生意兴隆。江门虽是3万多人口的小镇,却设有电信局、邮电局、航政局、商检局、侨务局等管理机构;广东省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等公立银行都在江门设有分支机构;开通了水路客运线34条,公路客运线5条,还开辟水上飞机穗江客运航线,呈现繁荣景象。民国37年至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失掉民心,在经济上濒临崩溃,江门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但仍不失为粤中地区的对外通商口岸、批发市场、交通枢纽和金融、邮电、侨务中心,新闻、医疗、娱乐等文化事业仍保持领先地位。此时,江门建成区面积为1.4平方公里,人口35295人,工农业总产值1495.54万元人民币,其中工业总产值1329万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76.65万美元。

  194910月江门和平解放。19511月江门撤镇设市,开始了改造旧城市和建设新城市的历史进程。当时,政治上热气腾腾,人民群众革命热情高涨,禁赌肃娼,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但经济建设暂时处于困难阶段。同年,国家实施边境封锁,对江门口岸的出入境管理和对外贸易实行统管。此时,出入境船舶、旅客和进出口货物大幅度下降;市内工业滑落,商业不景,失业待业人员增多。中共江门市委员会、江门市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活跃经济的措施,组织生产自救,搞活市场,扶持地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至195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1634.5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62万元,恢复到1949年的水平。文化教育事业经过整顿,逐渐健康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与业余教育蓬勃开展。

  1953年,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市政府作出全面结束各项改革,大力转向生产的决定,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有步骤地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体制上,全面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经济体制上逐步转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轨道,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逐步趋于单一的公办形式。计划经济的形成,削弱了江门市历史形成的经济辐射力,进出口业务与批发业务陷于困境。江门市面临着将消费城市改变为工业城市的艰巨任务。市委、市政府在经济改组中,对淘汰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自力更生地建立起一批地方工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4573.8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42万元。

  1958年,市委、市人委号召全市人民苦战三年,把江门建设成为工业之城,掀起了全民办工业的热潮。至1960年,全市工业获得较大发展,以农机、电机、糖机、内燃机为骨干的机械工业和以糖、纸为骨干的轻工业成了江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创办了工业、师范专科学校,大力开展扫盲与群众性诗歌创作,一度成为全省的无盲市诗城。由于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加上浮夸风、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给江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1961年,市委、市人委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部分死火断炊的工厂实行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压缩城市人口;以农业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开放城乡集市贸易,搞活商品流通;教育经过调整规模,提高质量,逐步转上正轨。1963年起经济逐渐好转,江门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9亿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工农业生产步履艰难,发展缓慢。1970年,市委、市革委加强了对工农业生产的领导,提出优先发展化工、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战略,开展技术大协作,先后组织了电力、电子、钢铁大会战,走以内涵为主发展地方工业的道路,全市基本形成了轻工、机械、化工、二轻、电子5大工业体系。至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5.4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13亿元。期间城市建设也增加了投入,兴建了江门市第一座跨越江门河的蓬江大桥,拓宽了市内主要道路;业余体育学校办得很有特色,特别是女子篮球和少年男女子体操更为出色,屡在全国赛中夺冠,其中少年体操队还在第三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夺得多项世界冠军。70年代末,江门市成为广东省仅次于广州、佛山的新兴工业城市。基本实现了把江门建设成为工业之城的愿望。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治上实行拨乱反正,消除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全面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加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开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一是大量吸入外资,大办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和出口产品,加快电力、机械、电子、家用电器、食品、纺织、糖纸、建材行业的发展。三是在农村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副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8.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07亿元。

  19836月,江门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以后陆续被定为沿海开放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充分运用国家给的优惠政策,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开放程度,增强经济实力,充实城市功能。市政府先后制定《振兴五邑两阳经济,建设富裕文明侨乡-江门市1984年到1990年发展规划》和《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扩大外经外贸,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至1987年,均取得预期效果。

  在经济方面,制定并执行《江门市开展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实行放权企业,撤局改委,转变职能,党政分设,加强服务的新工业管理体制:推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终离任审计制度,改革劳动制度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发展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推动横向经济联合,颁布鼓励出口创汇措施,逐步开放资金、物资、科技、劳务市场;强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组织开发性农业生产,发展乡镇企业。1987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社会总产值31.2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7.9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7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国民收入6.7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91亿元。

  在城市建设方面,按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以电养电以水养水以路养路以桥养桥的办法,加快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87年,建成区面积达13.8平方公里,比1949年增加9.57倍。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575.6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87.0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75平方米。城区主要道路86条,总长度37.12公里。公路市区路段有道路14条,总长度65.1公里;公路桥梁17座,总长661米,横跨西江下游浔江的外海大桥正在建造中,将于1988年建成通车。江门港共有码头128个,总长3404.3米。江门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12万吨,供水管道总长123.51公里。发电总装机容量4.06万千瓦。电话总装机容量1.14万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有大小公园12个,面积95.64公顷。

  在科教文体卫建设方面,市政府逐年增加投入,还调动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集资捐资,开始走上快车道。先后建成科学馆、五邑大学、教育学院、体育馆、东湖影剧院、江门电视台等。逐步改善各类学校的教育设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步形成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到高等教育比较完整的有侨乡特色的教育体系,适龄儿童入园、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97%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3%。卫生防疫设施有较大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与平均寿命有所提高,1987年男性平均寿命达73岁,女性77.6岁。

【关闭窗口】
手机网页端
主办单位:江门市档案馆 查档电话:0750-3272218 邮箱:jmsdag@jiangmen.gov.cn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EL:400-183-6868 FAX:0750-3973004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44070302000670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