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翠芬简介
黄翠芬(1921.03.06—2011.08.09),广东省台山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中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1944年毕业于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化学系。 1949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专家组成员、全军分子遗传中心主任等职。
黄翠芬在20世纪50—60年代,研制成功四联创伤类毒素、高效甲、乙型肉毒类毒素和“354装置”,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成就。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率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细菌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研制出高保护率的幼畜大肠菌腹泻预防基因工程疫苗及人用腹泻预防基因工程疫苗。20世纪80年代后,开展了基因工程多肽药物研究,首先在中国获得尿激酶原(Pro-UK)基因克隆及表达,并对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构改造,提高其性能,是当前溶血栓特效的多肽药物。2000年之后,开展分子肿瘤研究。黄翠芬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先进个人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央军委“模范科学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全军科技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1年8月9日7时许,黄翠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黄翠芬1921年出生于广东台山,父母的开明和自身的勤勉使自己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适逢抗日年代,几经辗转周折,依然顽强按期修满学分,于1944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1948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50年获得细菌学硕士学位后与著名的生化药理学家周廷冲先生一起冲破层层阻力,毅然回国。
黄翠芬回国后,首先在山东医学院(今山东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方面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特别是细菌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4年被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微生物致病机理及综合防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期,黄翠芬及时地将分子遗传学引入微生物的综合防治研究,成立了分子遗传研究中心,以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为突破口,打开了微生物综合防治的新局面,同时也为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基因工程手段全面引入传统的军事医学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至生物工程研究所,通过逐步发展形成了集研究、开发、中试和生产一条龙的生物工程中心,在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期间,黄翠芬开始全面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中,特别是在“863”项目中承担指导了致腹泻微生物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和尿激酶原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正进入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新时代,研究基因以及基因组的功能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20世纪90年代,她开始着手进行肿瘤的相关研究,并承担了“973”等国家和军队的重大课题。她认为肿瘤的分子机制和综合防治这20年来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虽然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只要积极跟进,定会有所作为,因为在已有的研究成果面前,是可以共享的,在未知的研究领域,机会是均等的。因此,90年代末期,她全面参与到肿瘤分子机制和综合防治研究。
黄翠芬一生勤勉,孜孜不倦;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上、在被认为知识无用的时代或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她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即使在晚年患病期间,她依然坚持上班,她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和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也要指导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研究的思路和新技术的使用上,她一直强调要有所突破。
教书育人,桃李遍地。“桃李满天下”是比喻老师的教育成果。黄翠芬从刚回国在大学任教以来,她带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她在工作和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积极帮助学生,她始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领悟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她喜欢和学生之间在学术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每年一度的师生聚会既是感情的交流,也是学术思想的大讨论,在这里气氛是轻松愉快的,信息可以完全共享,思维可以自由发挥,每人都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甚至辩论,黄教授每次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公正的主持者。
黄翠芬发动在国内外结识的朋友、老师、同事,千方百计地打通各种渠道,把优秀的年轻人介绍出国进修学习,开阔视野,先后送几十位学生留学,又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吸引学成后的年轻人回国建功立业。黄翠芬的博士生杨晓,就是在她的帮助下,到美国学习基因剔除技术,回国后,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作出了可喜的成绩。黄教授的学生已经有许多成为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为国家和军队的医学基础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黄教授有许多学生留学国外,有些已经陆续回国。他们将所学到的先进知识与技术为军事医学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取得杰出的成果。黄教授为此甚感欣慰。她希望还在国外学习的学生艰苦努力,顽强奋斗,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运筹帷幄,占领科学制高点。“黄翠芬院士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老人家总能站在医学科学的最前沿,洞察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科研的大方向。”和黄翠芬院士共事30多年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黄培堂研究员这样评价。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国际上普遍建立了基因重组工程技术。原来仅靠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纯化的人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可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让它们成为重组工程药物。黄翠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场生物技术革命!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然而,由于受前苏联一边倒的影响,国内那时还只能推行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黄翠芬的意见遇到空前的阻力。1978年,在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钱学森的支持下,黄翠芬迅速抽调近30人分赴北京和上海学习,并因陋就简办起了全军第一个分子遗传学研究室。“如果没有黄教授的这个果断决策,我们生物技术的研究不知要推迟多少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黄培堂仍感慨万分。
从南方战场的卫勤总结中,黄翠芬得知前线部队在野外腹泻发病率较高,造成非战斗减员,她决心把人类细菌性腹泻基因工程疫苗搞出来。但是,基因工程疫苗潜藏着一个生物风险,一下子到人类不稳妥,于是选择了先做幼畜疫苗,以找出排除那个潜藏风险的办法。
经过不懈努力,课题组研制的幼畜大肠菌腹泻基因工程多价疫苗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疫苗,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基因敲除技术刚刚兴起,在美国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做,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邓初夏便是其中一位。黄翠芬以其敏锐思维,及时派出博士生到美国邓初夏教授的实验室学习、研究基因敲除技术。基因敲除是获取稳定的动物模型,研究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探索治疗办法的一项新技术,是世界的先进水平。
人类基因组计划自1990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已经破译了人类基因组全序列。黄翠芬意识到,一个“后基因组时代”开始了!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黄翠芬经过反复思考研究,决定从危害最严重、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研究入手。因为,近30年来,生命科学取得的许多重大突破性理论成果来自肿瘤学研究,一系列具有革命意义的生物高新技术也源自于对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1999年,黄翠芬在院里大力支持下,亲手领导组建和带领“后基因时代”的科研团队,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肿瘤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先后承担了“973”、“863”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不仅发表了一批高质量论文,引起国际反响,获得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发明专利的潜在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
近年来,黄翠芬发现海洋生物工程、抗体工程、生物导向药物、多价活疫苗、转基因动物等高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议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展相应研究,并亲自找资料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如今,这些项目都由所里的年轻人承担,均被列入国家 “863”和“973” 等高科技计划。黄翠芬正像一只蜜蜂,筑起了一个又一个前沿学科的蜂巢。
辛勤耕耘,硕果名归。黄翠芬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劳动中,除培养了一批人才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外,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学术专著3部;教材2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此外,还获得解放军一级英雄奖章及军事医学科学院伯乐奖,多次立一、二、三等功,并被授予国家级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总后勤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标兵等光荣称号。黄翠芬先后5次登上天安门旁的观礼台,其中4次是观看大阅兵。
1984年10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签署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命令中,再一次指出:“黄翠芬同志是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优秀知识分子,优秀的科学带头人,她怀着报国之志,返回祖国后,无论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困难面前,还是在十年内乱身处逆境之中,始终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坚信不疑。她发奋学习现代技术,努力开拓新的领域”,号召“全军指战员,特别是科研战线上的同志,都要向黄翠芬同志学习。”
1996年黄翠芬又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并被授予全军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在2004年7月20日召开的第七次中国归侨侨眷大会上又光荣当选为中国侨界“十杰”,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江门市档案馆馆藏资料情况
目前江门市档案馆馆藏与黄翠芬院士有关的档案资料有:《荜路历程——纪念黄翠芬院士从事科研工作六十年暨九十华诞》、《黄翠芬院士九十年筚路历程(光盘)》、《军事医学科学院黄翠芬研究员在总后科技干部迎春茶话会上的发言》和介绍黄翠芬院士的报纸、杂志、图片、视频等。
![]() |
手机网页端 |
主办单位:江门市档案馆 查档电话:0750-3272218 邮箱:jmsdag@jiangmen.gov.cn | |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EL:400-183-6868 FAX:0750-3973004 | |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02492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