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档案馆二维码
陆佑
    
发布时间:2016-10-14
[ 字号
]
转发至:

陆佑(1846—1917),小名如佑,字弼臣,号衍良,广东省鹤山县雅瑶镇黄洞村人。著名华侨实业家、金融家,慈善家。出身寒微,早岁“卖猪仔”来马来亚,历尽艰辛,备尝磨难。在生活极端贫困,处境非常险恶的情况下,他凭着朴实勤俭的禀赋,坚忍不拔的精神,靠开采锡矿和承包英国殖民地政府各种税捐起家,奠定了事业基础,后来业务扩充到种植橡胶和椰子,开设工厂,经营商业、金融业,投资地产和航运业等等。他以炽热锐进的创业精神,一跃而成为当时马来亚最显赫、最富裕的企业家,成为马来亚有名的“锡矿大王”和“橡胶大王”。他领导华工把鸿蒙瘴疠之地,建设为繁盛商埠,繁荣了经济,促进了文明,给华人社会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对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马来亚近代史上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他“晚年富而好善”,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多有资助,对新加坡、马来亚和香港等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也热心赞助。他是一位在南洋和香港等地有重大影响的华侨杰出人物。

1860年,陆佑在极度穷困的情况下,以“契约劳工”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马来亚。最初,在新加坡一锡矿当矿工,每天锄山铲土,长年累月浸泡在水坑里,吃尽苦头。契约期满后,就在星中街罗奇生烟庄当小伙计,经过5年时间,积蓄了99元,便辞去烟庄工作,在马洁街开设了一间“兴隆号”小杂货店。1868年,他把这间小店委托可靠的伙计代管,只身前往有丰富矿源的露藤州(Perak)太平拉律(Larut)市郊的甘文珍。初期任矿场行扛,继而经营货运,兼做供应粮食给英军的生意。后来在矿区以小本钱买下一个别人废弃的“旧龙口”锡矿,雇请20至30名“自由工”继续开采,深挖下去,竟然挖出一个杂质少、藏量多、质量高的“锡米仓”,而这批锡每百斤值叻币(新加坡货币)70—80元,这样,陆佑便一下子暴富起来,成了当地传奇式的人物。

1872年,太平矿区的两派华人对立会党——海山党和义兴党因争夺矿地,发生第二次械斗(第一次械斗发生于1862年),甘文珍的矿工多数都参与。苦心经营的矿区竟损失了14万元,几经考虑,决定南下吉隆坡再图发展。最初在赵煜手下做事,后来在赵煜扶助下开设了“当押店”。通过替殖民当局承办新加坡及所属各埠的主要税捐,如烟、赌、酒、当(押)税等,赚取一些收人。不久,便另关门户,再次投资矿业。因操奇计赢,经营出色,在数年之间,便拥有新街场、锡米山、双文丹、安邦、叻思、古毛、万挠、关丹、文冬等多处锡矿场,雇工数千人,成为当地的大矿业主。据记载,当时马来亚每年锡产量约4万吨。95%为华人矿场所生产。其中陆佑经营的锡米年产量平均达数千吨,十多年中,估计他至少获利1000——2000万。

通过经营矿业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后,审时度势,又向种植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等领域发展。在种植业方面,在鹅雁、箕筛、文冬、巴生、和丰、雪兰莪等地,置办了众多的橡胶园,还创办巴生咖啡园、丹戎马林胡椒园、雪兰莪港口椰子园及北根椰子园等。在工业方面,办起东兴隆红毛灰(水泥)厂、罗臣铁厂、雪兰 莪港口椰油厂等。其中以椰油厂规模最大,左右常地市场。在商业方面,除保留新加坡的“兴隆号”老铺外,在马来亚各地陆续又设立了十多间“东兴隆”分号,统称“七州府庄口”。此外,在中国广州市河南的鳖洲大街和洲头咀分别设有“东兴石叻庄”和“东兴栈货仓”。在金融业方面,1913年,创办的吉隆坡广益银行,在经营的全盛时期,当地政府批准总公司“东兴隆”自行印发各种面值的银票。他用银票给工人发薪水,其效力几乎和政府银行钞票相等,能流通各地。

事业上的成功与他知人善用和富于远见卓识是分不开的。他聘请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人当企业管理人员,由他们组成智囊团,策划投资走向。当年邓泽如、李星南等商业巨子都是他的理财人员。他在锡矿业经营得正兴旺的时刻,毅然放弃,果断地将资金转向种植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不久,世界经济不景气,工业原材料价格暴跌,锡矿尤甚,不少矿主倾家荡产,而他则安然无事。

陆佑致富后,自奉俭约,他在文冬时,常常只花一分钱买番薯和糖水作餐。但却能仗义疏财,凡利于社会、利于公益的事业,均慷慨捐助,动辄数万元。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帝制到南洋宣传革命时,他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他先后几次捐献革命活动经费,并资助革命刊物〈星洲晨报》的创办。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曾颁授陆佑六等嘉禾章。

在医疗卫生方面,他曾捐资5万叻币给星洲陈笃生医院(该院有五间病房是以陆佑名字命名的);1893年,他独资在塞连达(Serendah)建立一小型诊所;1894年,他捐资建吉隆坡同善医院(与该院毗邻的华人接生院建有一座“陆佑楼”,就是为纪念他的捐 助而命名的);1903年,他捐出5万叻币给樟棋山改善检疫设施,捐出3万叻币成立吉隆坡老弱院。

在慈善福利方面,他捐钱建造吉隆坡中华大会馆;对马来亚各地的大小会馆、庙宇都曾给予资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捐出一笔钱,分别在新加坡和吉隆坡两地各建造一座三层式洋房时“广肇会馆”,规模颇大,设置食馆、向导、汇钦和保管等服务部门。凡广东同乡到南洋谋生的,如一时没有地方安歇,一概招待在会馆食宿,并设法介绍工作及资助旅费。会馆办得人人称善、众口皆碑。此外,他还热衷于扶贫救灾,如1915年广东大水灾,他捐赠巨钦赈济灾民,功绩昭著。

在教育方面,在吉隆坡,他创立了 “养正学校”、“维多利亚英文图书馆”、“尊孔学校”、“坤成女校”等,在新加坡,他捐资3万元给中央学校设立工程系。捐资9千元给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又捐资给莱佛士学院。在雪兰莪,他捐献叻币3万元创办雪兰莪尊孔学堂(后改名尊孔学校)。在香港,他对香港大学发展教育,捐资颇多。1910—1912年,他捐资100万元叻币给港大,建学校本部。港大把大楼命名为“陆佑堂”,并在堂前竖陆佑铜像。该楼宇极富艺术特色,已被香港政府列为古迹。1915年,他又给港大50万港元的无息贷钦,为期21年,使“港大财源置于可靠基础上,增加活力和工作效能”。他还捐助叻币5万元给港大设立基金会,以奖励优秀学生。1917年,港大专门派出副校长前往马来亚,给他颁发“名誉法律博士”学位,表彰他对港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香港大学陆佑堂

陆佑“富而好善”,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慷慨解褒,使他博得了种种殊荣。1902年,他和夫人应邀参加英皇爱德华七世的加冕礼。现在,在新、马等地很多古老的街名,都以“陆佑”命名。例如,新加坡有“陆佑街”、吉隆坡有“陆佑律”、文冬有“陆佑大街”等,这些街道都是为纪念陆佑对公益事业的卓越贡献而命名的。在陆佑家乡鹤山县,乡土教材中也留有“海外富豪黄陆佑”之句。

1917年2月24日,陆佑逝世,终年73岁。他死后葬于吉隆坡冷结路浩道登胶园内的陆家坟场,墓前立有铜像,穿博士服。

陆佑从一个长工、矿工、伙计到全马名人,从99元起家,到他去世时,成了拥有1000万英磅的巨富,这一奇迹的产生,固然有他的机遇,但也与他个人的艰苦奋斗、突出的致富才能分不开。

陆佑有儿女8人,男孙5人,女孙6人。哲嗣兰孙,均能克绍箕裘,其中长子汉秋(运超)在父亲生前衔命回国侍奉母亲,经营广州产业,可惜英年早逝。次子运怀于1914年在英国苏格兰文法书院毕业后,回马来亚继承父业,卒于1941年。季子运涛,富谋略,有 “亚洲影业大王”之誉,1964年6月死于台湾一次空难。孙陆容章是汉秋次子,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祖父去世后,回香港定居,独立经营,历任香港鹤山同乡会会长。陆佑的子孙,继续以他的名义捐资社会公益事业。如近年来陆容章捐钦为家乡鹤山县人民医院建造住院部,命名为“陆佑大楼”,为鹤山县雅瑶区中学捐建“陆佑堂”,使陆佑的名字广为流传。

 

声明:图文主要来自谭思哲等编著的《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关闭窗口】
手机网页端
主办单位:江门市档案馆 查档电话:0750-3272218 邮箱:jmsdag@jiangmen.gov.cn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EL:400-183-6868 FAX:0750-3973004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44070302000670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