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嵩龄(1871-1944),原名黄嵩裴,小名锦泮,字远濂,别字藻甫、半池,广东新宁县德行都(今台山市台城街道南坑村)人,“双料”举人,清未民初维新志士、康有为弟子,清朝内阁中书、邮传部(交通部前身)三品主事。曾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运动,并两次上万言书于清政府,请改革官制,变法图强。曾极力倡导实业救国,主持完成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的修筑。在担任广东省议会议长期间,力主禁烟禁毒,改良政治,推进社会变革。
1871年,黄嵩龄出生于一个生员家庭,受父亲影响,自幼好学,在当地负有盛名。他认为身归家国羽毛轻,自小立志要振兴中华。在私塾里面读书,有时候老师有事情不来,同学赶快去玩,他还是坐在那里读书写字;有时半夜三点就起来,在油灯底下拼命读书。1894年,23岁的黄嵩龄入读广州著名书院万木草堂,随康有为大弟子梁启超、韩铭基等人一起求学。同年参加广东乡试中举人,正式拜有为为师,成为一名以变法图强、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维新志士。1902年,31岁的黄嵩龄以广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曾用名),1907年以优等生毕业。1904年,仍在京师大学堂就读的黄嵩龄考取内阁中书。1906年,他上万言书给宪政编查馆,请改革官制,变法图强,并提议设交通部、农工商部。不久,清廷采纳他的提议,成立负责交通事务的邮传部。接着,他又上万言书给邮传部,受到该部尚书赞赏,遂调入该部任职。
1914年,怀有强烈改良抱负的黄嵩龄以“粤路整顿办法”上呈民国交通部,被委以协理(副总经理)之职,“帮掌”粤汉铁路广东段的建设运营。上任后,黄嵩龄抱着“倘非急速进行,岂非贻误大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降薪资,力排众议,整顿变革,1916年6月,终于将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这条十几年前已动工、前期工程陷于瘫痪的铁路建设完工。1917年,黄嵩龄当选广东省第二届省议会议长。他力图推行禁赌、禁毒等社会改良政策,但因军阀干预,他的政治主张根本无法实现,无奈中只得退出。1918年,“开罪人者多矣”、身心疲惫、受尽诽谤的黄嵩龄写出近万言的《任职离满告股东书》,自列二十大“罪状”,作为“股东唾骂之资料”,在“庸医杀人,庸才误国,庸商误路,因循坐误,实所心痛”的伤感中,他愤然离职。
1920年,49岁的黄嵩龄重返北京,在北洋政府交通部任职。期间,十分关注和重视交通建设的他先后呈文十多次,力主推进粤汉铁路建设。1924年,黄嵩龄上呈实际掌控政局的吴佩孚,力主商请英法美等国退还庚款“直接用以筑路,间接用以兴学”,得到吴佩孚赞赏,但因当年爆发北伐战争而未成。1928年,57岁的黄嵩龄辞官还乡,带着未酬的壮志,开始了他的退隐生活,同时任广东省黄氏公所及千顷书院董事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黄嵩龄支持儿子投笔从戎参加抗日。1938年,日军攻占华南,黄嵩龄举家避难香港。因日本占领香港,1942年黄嵩龄携家又返广州居住。途中与日本兵发生争执,71岁的黄嵩龄被打得头破血流,治愈后不久便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打理千顷书院事务,并三番五次与强占书院的日本人交涉。
退隐和避难期间,黄嵩龄写了大量忧国恤民的诗作,其中四百余首存于《春声草庐诗钞》手抄本中。一次次想报效国家、一次次又失望落空,避居香港九龙的黄嵩龄想起杜甫“古来才大难为用”的诗句,不由得发出“难用方知我大材”的悲叹。1944年,73岁的黄嵩龄在悲愤和抑郁中与世长辞。
1917年拍摄的黄嵩龄全家福。后排从左到右依次为:黄建勋、二儿媳伍智梅、黄式坤、长媳邝警魂、黄谦益;中间:朱镜蓉、黄嵩龄;前排从左到右依次为:黄毓坤、黄谦仪、黄伯飞、黄震廷
黄嵩龄育有十三个子女,十个长大成人。他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十分重视,专门写下《训子》、《戒子孙诗》、《示诸儿孙》等家规家训。在他的教育下,十个子女均颇有建树,有中美盟军少将联络顾问、荣获美国总统二战“自由勋章”的长子黄谦益;有孙中山英文秘书、参与三民主义理论编写、为孙中山起草讣告的次子黄建勋;有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留学、影响过雷洁琼、曾与邓颖超共事的三女黄式坤;有先后任李宗仁、李济深秘书的国民党少将──六子黄震廷;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中美建交初期中美文化交流大使的十子黄伯飞等。还有与宋庆龄和何香凝等人创办妇女儿童福利会的“女界先锋”──二儿媳伍智梅;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三女婿袁振英。
![]() |
手机网页端 |
主办单位:江门市档案馆 查档电话:0750-3272218 邮箱:jmsdag@jiangmen.gov.cn | |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EL:400-183-6868 FAX:0750-3973004 | |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02492号 | |
![]() |